近年來,隨著人工智能、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,我國一批文化新業態、新場景應運而生,依托數字賦能和藝術設計,給人們帶來文化消費新體驗,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。
文化興國運興,文化強民族強。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,既滋養人們的精神家園,又是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。從陜西西安的影視主題街區到廣東深圳的甘坑“客家小鎮”,從湖南長沙橘子洲推出的青春劇場《恰同學少年》到河南洛陽龍門石窟,從……文化以嶄新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的面前,帶我們零距離體驗中華文明的魅力。信息化時代,越來越多“新生事物”帶給人們生活、工作便利,以新業態、新產業、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“三新”經濟悄然崛起、走紅,促進文化產業發展,關鍵在向“新”出發,運用新技術、打造新場景,喚醒沉睡文化資源,更好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,促進文化新業態“向陽盛開”,努力實現文化產業“碩果滿枝頭”。
推動文化新業態“突圍”,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,要讓中國文脈源遠流長、生生不息,關鍵在“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、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、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”,推動文化新業態“突圍”,喚醒“沉睡的資源”,讓傳統文化以新的表達方式出現在我們的面前,煥發新時代新光彩。從服裝行業的“國潮熱”,到旅游出行的“國學熱”,到觀影看戲的“國粹熱”,再到……傳統文化突破了自身發展的局限,在傳承中華文脈中閃耀新的光芒。
借助文化新場景“圈粉”,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。堅定文化自信,守護好、傳承好、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,就需要借助文化新場景“圈粉”,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,在沉浸式體驗中,有更多的感觸,充盈人們的精神家園。比如,有著近600年歷史的北京隆福寺,閑置老食堂變身為新銳美術館,廢棄舊車庫改造成運動生活空間,還有飛行影院、沉浸式劇場、共享辦公。以固定建筑為本,以文化底蘊為根,以創新的各類文化活動“吆喝”,既講好中華優秀文化故事,更打開文化交流的新天地,增強文化自信。
攪動文化新市場“活水”,中國經濟更生機盎然。數字全面賦能文化產業,既以新的方式講好文化故事,也讓更多人才看到文化市場大有可為、大有作為,吸引更多熱愛傳統文化的人才添力文化市場。科技創新,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,更有利于推動“文化+”“旅游+”,為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新方向。攪動文化新市場“活水”,還需要人才創新,從文化活動、文創產業,到“以文塑旅”新業態,以旅游為載體、以文化為內涵,推動紅色旅游、研學旅游、康養旅游等發展,讓文化新市場“百花齊放”,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。
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,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,讓人民精神“富裕”,關鍵在“新”上發力,優化文化產業新布局、壯大各類文化新市場、培育文化新業態,帶給大家多樣化、品質化的文化體驗和消費模式,讓中國經濟“熱流”持續涌動。
編輯:楊俊康
統籌:莊洪海
校對:劉全海
審核:蔚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