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癡愛連環畫三十年(主題)
講述人:傳統連環畫策劃人、出版人劉潔(副題)
【一線講述】
小學時,我經常蹲守書店等著最新發行的連環畫。買不起太多,幾個小伙伴就分頭買、換著看。我最喜歡的是《小兵張嘎》《說岳》《三國演義》。連環畫里的人物,活靈活現、氣宇軒昂,深深影響著我。
上世紀90年代,我發現連環畫幾乎從市場上消失了,少數買連環畫的人也是買來收藏的。但我覺得,連環畫不該被市場淘汰。一個念頭涌上心頭:我們看到的連環畫大多是名著和民間故事的節選,無法完整展現原著的情節和人物關系。何不自己新編一套連環畫全集?
我抱著一腔熱情開始實施,卻發現并不簡單。要寫出好腳本、找到合適的畫家,文字和圖片配合好,是一個巨大的工程。一般一套書為60本,一本90頁,就有5000多張圖,多位熟練的畫家也要繪制四年左右,可謂工程浩瀚。
傳統故事的連環畫以工筆和線描技法為主,對人物繡像的設計非??简灝嫀煹奈幕Φ缀退囆g功底。比如,三國人物穿上了唐代的衣裝,那可不行。加之繪畫速度慢,一天最多能畫兩幅,真可謂是慢工出細活,需要工匠精神。
沒想到,我一下子堅持了三十年?,F如今,我已經收藏了6萬多張畫家原稿。這些畫家大多年歲已高,很難再提筆創作,讓我感受到記錄和保護的緊迫感。
我出版了包括四大名著、《史記》、《楊家將》、《說岳全傳》等12套書的全集,與和平出版社合作的《資治通鑒》《七俠五義》也將于近期出版。我全部的精力物力都投入在連環畫上。很多人說我傻,這些書的出版流程這么長,市面上也不多見,它的生命力在哪里?其實,傳統文化具有恒久的生命力,民間傳說、經典故事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承載著中華文化脈絡與民族精神,用傳統繪畫技巧去展現,是非常貼切的,這也是連環畫必然具有的活力。
(項目團隊:光明日報記者陳之殷、李曉、蘇雁、郭超、王斯敏)